根据教育部正式印发的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的要求,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、实践操作能力,有效地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,很好地促进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,10月19日至21日,利川清外小学部六年级组全体师生在中国凉城·60公社国际研学基地参加了为期三天两晚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。

本次实践活动以“疯狂部落”为主题,设计了部落工程、部落飘香、部落厨神、部落新衣和农耕种植五个主题课程,主题课程以“石器时代”“农耕时代”“信息时代”为主线,紧紧围绕“衣”“食”“住”三个方面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劳动实践体验内容。



主题课程一
部落工程




中国自古地大物博,建筑艺术源远流长。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,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结构体系,以木结构体系为主。每一个孩子,都是天生的建筑师,通过部落建设打开城市规划第一扇窗,带领孩子们认识建筑、了解建筑,希望孩子们通过参与活动,从构思到动手,激发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




搭建庇护所


在石器时期,为了减少恶劣天气伤害和野生动物的侵扰,人们会选择在合适位置搭建庇护所。

过滤水


钻木取火

串联电路


     用水用火用电,在现在看来是很普通的事情,但在以前却绝非易事。



主题课程二
部落飘香



自从人类诞生以来,寻求食物的足迹,就成为人类历史的进程。食物发展早已存在,从人类最早的狩猎起步,到打制石器、加工食物,从用火熟食到酿造酒液,从锄禾耕种到设施农业,都表明了食物的发展。







自制狩猎弓箭

原始食物发展阶段中,人类主要依靠猎取野生动植物为生,食物获得能力极低,获得数量也极不稳定。





修建鸡圈


传统食物发展时期,获取食物的能力比原始时期有很大提高,为了增强食物获取的稳定性,人们开始种植农作、圈养牲畜。





做糕点



做披萨

人类社会不断进步,人们从采摘鲜果到逐水草而居再到种植五谷,农耕文明的五谷起源就是主食的崛起过程。人们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样化,渐渐出现了馒头、糕点、披萨等食物。



主题课程三
部落厨神




劳动课程作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,其中任务群中关于烹饪与营养内容要求,如西红柿炒鸡蛋、煎鸡蛋、炖骨头汤等,参与从择菜、洗菜到烧菜、装盘的完整过程。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午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,了解不同烹饪方法与食物营养的关系。






孩子们亲身体验食材从加工、烹饪、装盘的过程,感受柴火灶烹饪的不易。最后孩子们吃着自己做的香喷喷的饭菜,心里乐翻了天。






其实,大千世界里,最美的便是这人间烟火气。



主题课程四
部落新衣



人类服饰的发生与起源有着久远的历史,并且与人类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里的发展紧密相联。

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,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包含了56个民族。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习惯和瑰丽多彩的服装样式,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服饰传统。中华民族服饰所体现的古朴之美、华丽之美、清雅之美、凝重之美也越来越为世人所认识。我们应从我们民族服饰的宝库发掘丰富的宝藏,领略服饰中的文化意义。



石器时代



制作部落旗帜


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,裁剪和缝合,制作属于自己部落的标志性旗帜。



农耕时代



做新衣

    孩子们量体裁衣,穿针引线,设计制作自己团队的个性服饰。



信息时代












扎染手帕


扎染是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。它是通过纱、线、绳等工具,对织物进行扎、缝、缚、缀、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。



主题课程五
农耕种植




学生亲身体验开垦种地、播种的过程,初步掌握种植油菜的基本技能体会物质产品的来之不易,认识劳动与自然界的基本关系,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,学会珍惜粮食,尊重劳动。






在基地里,学生们分工更细致,承担的劳动内容更多,体验度更强。除了制作班级种植基地牌匾、给土地周围加上栅栏,各班又进行分组,加入了牵绳、打窝、播种、施肥、培土等活动。







未完待续




劳动实践要让孩子们能在“做中学”“学中做”。做到“知行合一”“学创融通”,清外教育重视学生们的劳动实践教育,旨在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、良好的劳动品质。让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的“土壤”里扎根萌芽、开花结果,我们一直在行动。






END


编辑:白黔咸   审核:罗毅   审签:唐晓丽

利川清外小学部劳动实践教育:弘扬传统文化 体验农耕乐趣

师资课程
创建时间:2023-04-08 00:03